“广州的慈善氛围特别浓。各级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医院、公益机构、基金会、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常常互相支持、互通信息,携手帮助困难群体。我们的公益项目在十几个城市都有开展,在广州发展最好,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最多。”河南省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社工罗典告诉广州日报记者,他们的助医“小家”项目在广州每年能筹得上百万元的善款以及价值几十万元的捐赠物资。
“小家”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在广州,慈善文化已蔚然成风,各级党组织积极帮扶困难群众,完成微心愿,成为慈善的中坚力量,许多社会公益机构在广州浓厚慈善氛围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在广州,社会各界的爱心正聚沙成塔,营造出一条长而有力的公益链条,扶持困难群众渡过难关。据近年广州慈善榜分析报告显示,2016-2020年,广州慈善捐赠和慈善活动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0%。截至2020年底,广州拥有慈善组织已超过180个,广州“爱心GDP”排名全国第二。
金秋九月是慈善的季节,“95中华慈善日”“99公益日”等慈善活动纷至沓来,广州蓬勃发展的公益力量,正在成为促进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助推器。
广州市海珠区碧心公益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帮扶病童
“广州的每个人都在帮助我”
中午,越秀区西门口附近一幢民宅的3楼,厨房正腾起饭菜的氤氲。一些孩子从医院治疗归来,由于化疗,他们都没有头发。这层民宅共有4套房,都租给了助医“小家”公益项目,用于外地贫困大病儿童来穗看病的免费住宿。4位善良的房东多年来没涨过一分租金。在“小家”,厨房和客厅大家共用,卧室则是孩子和家长在广州治疗期间免费的栖身之所。
11岁的小灿今年2月来到广州看病。小灿妈妈说,他们是阳江市阳西县人,夫妻俩原本在中山打工,小灿留在老家读书。去年,小灿开始莫名其妙地两眼发肿,皮肤出现紫色斑块、低烧。家中老人以为他只是普通感冒,简单治疗后,小灿的情况却变得越来越严重。他最终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春节后由阳江转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治疗。但小灿妈妈和爸爸以打工为生,多年来仅存下约2万元积蓄,小灿在阳江治病已花掉1万多元,到广州治疗后,治疗费用很快就告罄了。
小灿(左)在小家中
见到当时这对心急如焚的母子,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护士长和医务社工立即为他们提供了帮助。小灿妈妈说:“社工告诉我们,省人民医院可以申请一笔爱佑基金,专门帮助像我们这样的贫困大病孩子,我们申请后,不久就获得3万元善款。此外,社工还帮助我们在水滴筹平台上再次筹得几万元医药费。我们在广州人生地不熟,治疗期间住宿成了难题,社工和护士长就告诉我们,医院附近有个‘小家’可以免费住。来了这里后,我们还获得了爱心人士捐赠的米、面、油、奶粉还有营养品。平时,我们只要买些菜就可以了。”
“来到广州之后,我感觉身边的每个人都在帮助我。”小灿妈妈激动地说,“现在儿子还在化疗,治疗效果非常好。医生说,孩子的治愈率能到40%到60%。”
罗典介绍,“小家”目前是一些国企党组织的定点活动基地,“党员们就经常来我们这里,为我们捐赠各类必需品,如油、米、奶粉等物资,同时也探访患儿家庭,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心愿。”
小灿和母亲在广州受到的帮助,正是广州公益链提供“立体帮扶”的具体体现,这条公益链连接社会各界,传递爱心,也传导正能量。就帮扶贫困大病儿童为例,在筹措患儿医疗费用方面,广州市慈善会携手广州市海珠区碧心公益服务中心共同发起的珠珠慈善医疗救助平台、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伟博儿童福利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等均能提供数万元的资助,患儿可以多平台、多渠道申请,平台间也会互通信息,对特殊案例一起提供帮助;为缓解大病患儿治疗期间的心理压力,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会提供游戏辅导、家长课堂等项目,让孩子和家长放松身心;教育方面,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开展“病房学校”项目在广州为病童提供教学,让孩子在看病的过程中不落下功课;住宿方面,广州已有11个助医小家,坐落在京溪南方医院、西门口、同福路、竹丝岗等地,帮助解决异地贫困大病患儿和家长来穗治病期间的食宿……记者看到,广州公益如同一场“接力”,大家会联手打倒困难,温暖患儿和家长的心。
“广州是一块福地,大家做善事的氛围非常好。”罗典称赞道,“广州非常包容,社会公益组织间彼此非常信任,时常聚在一起开座谈会,共同携手蓄力,保护受助者。”
党组织是公益链中坚力量
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负责广州市社会团体、基金会、公益慈善服务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记者发现,全市社会组织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一直是广州公益链条上的中坚力量。
圆梦困难群众微心愿,是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党组、广州市社会组织党委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生动缩影。截至7月底,全市社会组织党组织共开展实践活动2167场,参与党员2.18万人次,服务群众440万人次。而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社会组织已领办群众微心愿超9000个。
广州市多年来一直积极提升各类社会组织的造血能力。不久前,第八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启动,全市125个项目获1450万元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依托此次活动,广州同步开展“红心向党 社联万家”系列实践活动,选取100个社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优质项目重点推进,涵盖为老服务、青少年服务、扶贫济困、社会救助领域,通过政府、社会、社会组织共建共创共投。据统计,2020年广州市共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3.03亿元(含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490万元、省财政下达彩票公益金174万元)用于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福利项目以及困难救济、慈善和社会公益项目。
金丝带工作人员在和孩子玩游戏
记者还了解到,市社会组织管理局一直聚焦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和生活质量,广州深化“社工+慈善+志愿服务”服务模式,为各类困难群体提供兜底保障,如开展“相伴成长·童庆六一”2021年广州市社会组织关爱困境儿童系列活动50场,直接服务人群达6051人次,举办“创善·微创投”社区公益微创投、福彩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等活动,发挥广益联募平台、“珠珠救助”等平台作用,及时为困难群体提供救助和帮扶服务,全市社会组织链接社会力量帮扶资金超6500万元。
而在广州市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市社会组织还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冲在前、勇担当,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4700多名社会组织党员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和支援中高风险地区,链接口罩、防护服等各类防控物资3500万余元,239条社工红棉守护热线、心理热线,线上线下服务群众超850万人次。开展“仁医惠民·爱在羊城”活动23场,提供慢病管理咨询、专家诊断、用药指导健康科普等公益医疗健康服务服务逾1100人次。
据了解,2016年起,广州率先响应并贯彻落实《慈善法》,启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如今,广州慈善已从“达则兼济天下”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人人可慈善、人人为慈善、人人做慈善、人人分享慈善”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慈善活动从阶段性转向常态化;从单一组织到线上线下各种平台涌现,慈善平台建设日臻丰富;形成慈善监督多元共治的体系,打造“阳光慈善”……这些年来,广州慈善事业在全国的综合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广州拥有慈善组织超过180个,社工站203个,持证社工约2.4万人,设立社区慈善基金超过350个,设立广州公益“时间银行”站点超过200个,培育超过100万名社区志愿者,初步形成“社工+慈善+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格局。
善良广州人让慈善持续涌动
广州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除了党和政府多年来在慈善公益事业上的关怀,善良的广州市民也一直是广州慈善的内生动力,他们催生了一个个公益奇迹。
广州市海珠区碧心公益服务中心总干事马锦洲告诉记者,碧心公益起自于2012年春天广州市民发动的一场全城义剪。那年春天,后来被《人民日报》称为广州史上最温暖的春天,当时一位普通理发师刘任能11岁的女儿刘碧心罹患白血病,躺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76号病床上。面对高达100多万元的治疗费,刘任能已背下数十万元债务还不够,于是“卖艺救女”,理一次头发收60元,悉数用于治疗。
碧心公益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和病童交流
面对一笔大额资助,刘任能的那句“我要有尊严地接受帮助,我不要两万元,只要60元,剪够10000个,就能凑到60万”,引发了媒体、广州市民、美发行业、网络社交媒体的广泛关注。很快,广州掀起了“爱从头开始十万火急救碧心”行动,全市150名理发师参与义剪,2800余名市民支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募集了数十万元善款,悉数用于小碧心的治疗。
但2012年8月,刘碧心终因肺部真菌合并细菌感染抢救无效离世。当时背负着逾20万元债务的刘任能做了一个决定:将剩余的近10万元善款全部捐出,成立以“碧心”为名的公益机构,帮助更多重病孩子。
9年过去,碧心公益服务中心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普通市民的鼎力支持下,发展得越来越好。马锦洲告诉记者,这些年,碧心公益服务中心筹集了1400多万元的善款,为1000余个贫困大病患儿提供1~2万元不等的治疗费用。“除了和广州市慈善会联合发起的珠珠慈善平台,我们还在负责两个项目,一是针对新生儿宝宝的救助;另一个则是针对白血病儿童的救助。支出方面,白血病儿童占90%,新生儿占到10%。这1400多万元里,有八成以上是社会爱心人士一点一滴捐赠出来的,广州市民的善举非常令人感动。”
马锦洲说,白血病患儿通常要经历9个月到1年的治疗周期,孩子要适应疾病带来的痛苦,家长也会出现心理创伤,所以碧心还会联合志愿者和其他专业人士到医院做孩子的志愿陪伴,开展美术课堂、完成孩子的微心愿、在医院设立绘本图书角、给孩子节日慰问等,“通过陪伴,我们希望孩子们的住院生活更加丰富、医疗环境更加温暖”。
1~2万元的捐助虽然只能缓解燃眉之急,但马锦洲表示,碧心还会为病童做各种社会资源的链接,让他们得到更多帮助,“去年底,我们依托珠珠救助平台编制了一本《大病儿童家庭社会救助指引手册》,里面介绍了相关医保政策;广东省、广州市的医疗救助政策以及全国、广东省、广州市的各类慈善组织救助资源,用来指引病童家庭。”
“我感觉广州的公益慈善氛围特别好,是特别有温度的城市,碧心有将近10年的发展历程,这些年,我们见证了广州公益慈善领域的发展,首先让我感动的是,很多广州市民一直在支持碧心的发展,来自政府、社会、志愿者的帮助,也陪伴着碧心一步步成长,其次让我感动的是齐心,广州的公益是开放包容的,我们会一起动用各自的资源,去帮助困难大病儿童。”
“碧心一直强调有尊严的救助,我们希望碧心跟受助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只是陪伴支持的角色。受助人能不以牺牲个人尊严而能获得社会的帮助和关爱。所以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患儿家庭在我们的支持下变得更加有力量,他们也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其他人。”碧心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郑子殷说。
创新让行善更容易
记者在采访时还发现,在广州,慈善不再只是简单的捐款捐物,创新正在为慈善公益注入新活力。
广州市伟博儿童福利基金会是隶属于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的3A级社会组织,基金会秘书长彭蔚告诉记者,“我们一直沿用市场的模式来做公益的事。基金会的很多项目很好玩、创意性比较强,我们做公益,非常注重对项目的策划,因此基金会成立8年来,只要有好的项目,筹钱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
伟博儿童福利基金会多年来一直帮助病童
目前,伟博儿童福利基金会的主要项目有小小艺术家公益培训营、欢迎“小候鸟”夏令营等,项目通过艺术的方式关爱来穗务工人员的子女,邀请电视台主持人、歌手、艺术家来为小朋友们上课。
此外,基金会70%~80%的支出是对贫困病童的资助。“我们8年来共资助400多个病童,今年做了一次回访,约六成的病童完全康复,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好的消息和最大的鼓舞。”彭蔚告诉记者,基金会根据病童的情况给予5000元~20000元不等的捐助,这些资金主要来自基金会的新春义卖、慈善晚会和社会捐款等。当发现受助者需要更多的帮助时,基金会就会定向推慈善项目给目标企业,这让基金会不仅是传统的公益机构,更是公益传播者和监督者。”
彭蔚举例,今年年初,她得知一些住在“小家”项目的贫困病童需要更多资助,基金会就向一家国际奢侈品品牌的华南分部推出了一套慈善策划方案。双方达成一致后,这家奢侈品品牌将这些病童的画作收集起来,再由设计师将画作印到T恤上,之后将T恤在公司的员工中间做义卖,很快筹到39万余元的善款,彭蔚告诉记者,善款将永安里帮助更多同病相怜的人,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公益融合。
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家庭互助中心同样非常善于打造有意思的公益项目。这家公益机构是由罗志勇和其他几位癌症患儿家长于2006年联合发起的,专注于做癌症患儿和家长的心理辅导与支撑。目前,金丝带的社工和游戏师已经遍布广州多家医院,每年帮助约1100名癌症儿童,通过和孩子玩游戏的方式,让他们适应住院环境,并减少他们对医疗的恐惧、积极配合治疗。
罗志勇说,孩子进入医院接受化疗前,通常会剃光头发,几年前,他们开发了一个名叫“为爱发生”的公益项目,鼓励市民为患儿捐赠头发,这些头发集合在一起,送到假发厂做成假发后,再由罗志勇他们捐给病童。
金丝带的为爱发生项目
至今,金丝带已收到约13000束头发,并向患儿捐出约550顶假发。罗志勇发现,不少孩子戴上假发后精神焕然一新,更有家长高兴地说:“我漂亮的女儿又回来了。”捐赠头发的每一位广州市民都让罗志勇感动,“至今,每天都还有人过来捐头发,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男生,上大学后特意留了3年的头发,一下子剪成了光头,把头发全捐给了我们。”一顶顶爱心假发,背后是一位位市民的暖暖心意,“为爱发生”项目被央视等主流媒体重点报道,罗志勇也因此被评为2019年的CCTV年度慈善人物。
罗志勇介绍,金丝带的公益项目“和生命一起努力”已入选今年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30强,他本月中旬还将到深圳做最后答辩。项目通过为广州9大医院的儿童癌症患儿提供游戏陪伴服务,减轻患儿就医时或住院期间的焦虑和恐惧,使其拥有适应住院环境、应对医疗程序的能力。同时在社会公众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公众对特殊儿童群体的认识和接纳。预计受益患癌儿童家庭1000余个。
冠名基金成为行善新方式
广州爱心企业同样是慈善的重要力量。广州市慈善会爱莎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7年,基金先后资助了广州助医“小家”项目、长者饭堂项目、广东省残培教育基金会的残障青年大使项目,同时还会做新冠疫情期间社会紧急事件的捐助。
基金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善款主要来自国际学校内部及整个爱莎社区成员,如学生家长、学校的教职员工及学校的股东等等,学校学生每年都会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筹款活动,如爱心义卖、慈善马拉松等为慈善基金募集善款。
“我们的捐助就是让学校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特别是让在校学生更好地习得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捐款小家项目是因为这个项目很有意义,不但在生活上为这些困难家庭提供栖息之所,同时也能在心理上为困难家庭的成员及时提供心理疏导援助。更重要的是,很好地链接了学校与社会。”基金负责人表示,“我们学校的学生生长环境相对较为优越,因此我们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爱、责任和同理心是学校十大培养目标中的关键点。慈善公益的作用潜移默化,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和课余生活中都先学会利他,再考虑利己,从助人这件事上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相信这些孩子未来将拥有无限潜能,会用自己的小行动去创造更多无限可能。”
“相比于奋战一线社工及工作人员来说,我们自认为做的事情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和社会企业一起关注公益,携手合作,共同实现我们的公益梦想。”基金负责人说道。
“小家”内部
广州市慈善会透露,市慈善会开放企业和个人设立冠名基金,企业只需30万元、个人仅需1200元的启动资金,就能拥有自己的冠名基金。冠名基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个性化慈善需求。2015年至2020年,在广州市慈善会设立的企业冠名基金96个,个人冠名基金209个,冠名基金逐渐成为广州企业和市民做慈善的新方式。
“让慈善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是广东成立最早的民间公益组织。恤孤助学会老会长,现年83岁的原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远洋运输公司原总经理王颂汤告诉记者,恤孤助学会从2004年5月15日成立至今,先后帮助广东省36个县34320名孤儿和贫困学生;目前,恤孤助学会对于病童的救助每天都在进行,共有7家医院与他们合作,每个礼拜都会帮助10来个病童,截至8月底,恤孤助学会累计帮助3285个病童,给了4755万元。恤孤助学会成立至今,17年来已累计募捐超2.2亿元,主要用于资助孤儿、贫困学生以及大病儿童。
王颂汤见证了广州民间公益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他告诉记者,当初包括他在内的12名创会人都是各级退休的公务员和国企领导,不少人还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我们不少人都想,当初闹革命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吗?所以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我们从创会伊始就决定,所有捐款物资都用于慈善公益事业;创会领导都不领工资、津贴和任何报酬;所有的财务收支完全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聊到这些年广州慈善事业的发展,王颂汤表示,广州慈善走在全国的前列,提出要建立慈善之城,做了很多实在的工作,比如普及长者饭堂、公益“时间银行”、普及社区志愿者等,这些慈善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中央提出共同富裕和第三次分配,慈善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形式,但慈善的理念还需要不断的宣传和普及,慈善的终极目标一定是全民慈善,让慈善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慈善就是要去解决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前两次分配都是较为粗线条的,我们特别强调要精准做慈善,因此我们资助的每个孩子,都详细了解他的真实状况,真正让有需要的人得到及时的帮助。”王颂汤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