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据了解,2016年起,广州率先响应并贯彻落实《慈善法》,启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如今,广州已形成“人人可慈善、人人为慈善、人人做慈善、人人分享慈善”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慈善活动从阶段性转向常态化。截至2020年底,广州拥有慈善组织超过180个,社工站203个,持证社工约2.4万人,设立社区慈善基金超过350个,设立“时间银行”站点超过200个,培育超过100万名社区志愿者,初步形成“社工+慈善+志愿服务”的融合发展格局。
市民有大爱:
善良广州人让慈善持续涌动
除了党和政府多年来在慈善公益事业上的关怀,善良的广州市民也一直是广州慈善的内生动力。
广州市海珠区碧心公益服务中心总干事马锦洲告诉记者,碧心公益起自于2012年春天广州市民发动的一场全城义剪:一位普通理发师刘任能11岁的女儿刘碧心罹患白血病,面对高达100多万元的治疗费,刘任能决定“卖艺救女”,理一次头发收60元,悉数用于治疗。当时刘任能的那句“我要有尊严地接受帮助,只要60元,剪够10000个,就能凑到60万元”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快,广州掀起了“爱从头开始,十万火急救碧心”行动,全市150名理发师参与义剪,2800余名市民支持,很快募集了数十万元善款,悉数用于小碧心的治疗。
但2012年8月,刘碧心终因抢救无效离世。当时刘任能做了一个决定:将剩余的近10万元善款全部捐出,成立以“碧心”为名的公益机构,帮助更多重病孩子。
如今9年过去,碧心公益服务中心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市民的鼎力支持下发展得越来越好。马锦洲告诉记者,这些年,碧心公益服务中心筹集了1400多万元的善款,为1000余个困难大病患儿提供1~2万元不等的治疗费用。“这1400多万元里,有八成以上是社会爱心人士一点一滴捐赠的,广州市民的善举非常令人感动。”
马锦洲介绍,碧心还联合志愿者和其他专业人士到医院做孩子的志愿陪伴,开展美术课堂、完成孩子的微心愿、在医院设立绘本图书角、给孩子节日慰问等,“通过陪伴,希望孩子们的住院生活更丰富、医疗环境更温暖”。
“广州的公益慈善氛围特别好,是特别有温度的城市,让我感动的是很多广州市民一直在支持碧心的发展,我们会一起帮助困难大病儿童。” 马锦洲说。
公益创新:
让行善变得更容易
记者在采访时还发现,在广州,慈善不再只是简单的捐款捐物,创新正在为慈善公益注入新活力。
广州市伟博儿童福利基金会是隶属于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的3A级社会组织,基金会秘书长彭蔚告诉记者:“我们一直沿用市场的模式来做公益,很多项目很好玩、创意性强,我们做公益非常注重项目策划,只要有好的项目,筹钱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
目前,该基金会的主要项目有“小小艺术家”公益培训营、欢迎“小候鸟”夏令营等,项目通过艺术的方式关爱来穗务工人员的子女,并邀请电视台主持人、歌手、艺术家来为小朋友们上课。
此外,基金会70%~80%的支出是对困难病童的资助。“我们8年来共资助400多个病童,今年做了一次回访,约六成的病童完全康复,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大的鼓舞。”彭蔚告诉记者,基金会根据病童的情况给予5000元~20000元不等的捐助,这些资金主要来自基金会的新春义卖、慈善晚会和社会捐款等。当发现受助者需要更多帮助时,基金会就会定向推慈善项目给目标企业,这让基金会不仅是传统的公益机构,更成了公益传播者和监督者。
彭蔚举例,今年年初,她得知一些住在“小家”项目的困难病童需要更多资助,基金会就向一家国际奢侈品牌的华南分部推出了一套慈善策划方案。双方达成一致后,该品牌将这些病童的画作收集起来,再由设计师将画作印到T恤上,之后将T恤在公司的员工中做义卖,很快筹到39万余元的善款,彭蔚告诉记者,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公益融合。
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家庭互助中心同样非常善于打造有意思的公益项目。该公益机构是由罗志勇和其他几位癌症患儿家长于2006年联合发起的,专注于做癌症患儿和家长的心理辅导。目前,金丝带的社工和游戏师已经遍布广州多家医院,每年帮助约1100名癌症儿童,通过和孩子玩游戏的方式,让他们适应住院环境,积极配合治疗。
罗志勇介绍,孩子进入医院接受化疗前通常会剃光头发,几年前,他们也开发了一个“为爱发生”的公益项目,鼓励市民为患儿捐赠头发,这些头发集合在一起送到假发厂做成假发后再捐给病童。
至今,金丝带已收到约13000束头发,并向患儿捐出约550顶假发。罗志勇发现,不少孩子戴上假发后精神焕然一新,更有家长高兴地说:“我漂亮的女儿又回来了。”捐赠头发的每一位广州市民都让罗志勇感动,“至今,每天都还有人过来捐头发,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男生,上大学后特意留了3年的头发,一下子剪成了光头,把头发全捐给了我们。”一顶顶爱心假发,背后凝聚着市民们的暖暖心意。
冠名基金:
企业和个人的行善“新招式”
广州爱心企业同样是慈善的重要力量。广州市慈善会爱莎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7年,该基金会先后资助了广州助医“小家”项目、长者饭堂项目、广东省残培教育基金会的残障青年大使项目,同时还会做新冠疫情期间社会紧急事件的捐助。
基金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善款主要来自国际学校内部及整个爱莎社区成员,如学生家长、学校的教职员工及学校的股东等,学校学生每年都会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筹款活动,如爱心义卖、慈善马拉松等。
“我们的捐助就是让学校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特别是让在校学生更好地增强社会责任感。捐款‘小家’项目是因为这个项目很有意义,不但为这些困难家庭提供栖息之所,更重要的是,很好地链接了学校与社会。”基金负责人表示,“慈善公益的作用潜移默化,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和课余生活中都先学会利他,再考虑利己,从助人这件事上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相信这些孩子未来将拥有无限潜能,会用自己的小行动去创造更多无限可能。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和社会企业一起关注公益,携手合作,共同实现我们的公益梦想。”该负责人说道。
广州市慈善会透露,市慈善会开放企业和个人设立冠名基金,企业只需30万元、个人仅需1200元的启动资金,就能拥有自己的冠名基金。冠名基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个性化慈善需求。2015年至2020年,在广州市慈善会设立的企业冠名基金96个,个人冠名基金209个,这正逐渐成为广州企业和市民做慈善的新方式。
“让慈善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是广东成立最早的民间公益组织。该会老会长、现年83岁的原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远洋运输公司原总经理王颂汤告诉记者,恤孤助学促进会从2004年5月15日成立至今,先后帮助广东省36个县34000多名孤儿和困难学生;目前该会对于病童的救助每天都在进行,共有7家医院与他们合作,每个礼拜都会帮助10来位病童。该会成立17年来已累计募捐超2.2亿元,主要用于资助孤儿、困难学生以及大病儿童。
王颂汤见证了广州民间公益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他告诉记者,当初包括他在内的12名创会人都是各级退休的公务员和国企领导, “我们从创会伊始就决定,所有捐款物资都用于慈善公益事业;创会领导都不领工资、津贴和任何报酬;所有的财务收支完全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聊到这些年广州慈善事业的发展,王颂汤表示,广州慈善走在全国的前列,做了很多实在的工作,比如普及长者饭堂、公益“时间银行”、普及社区志愿者等, “现在中央提出共同富裕和第三次分配,慈善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形式,但慈善的理念还需要不断的宣传和普及,慈善的终极目标一定是全民慈善,让慈善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