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公益慈善”在国内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参与志愿服务、为慈善项目捐款捐物、转发慈善项目和故事……随着“第三次分配”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越来越多人开始了和公益慈善的第一次接触。然而,记者观察发现,当人们心头一热,要捐出人生第一笔爱心时,要么“路人转粉”,要么“路人转黑”。
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慈善组织的透明度。
日前,记者从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主办的2020年度广州地区慈善组织透明度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广州多举措推动广州慈善阳光发展,地区慈善组织透明度连年稳步提升,今年的186家参评慈善组织中,61家透明度获评A级,其中10家更是连续四年获此殊荣,重视透明度已成为多家慈善组织的共识。
值得关注的是,在看见成绩的同时,多位专家学者亦指出,公益慈善事业要发展便要对慈善组织透明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面对“社会互动与反馈不足”“缺乏募捐实践经验”“党组织信息披露仍需加强”等现实问题,仍需社会多方一同努力。
61家慈善组织透明度获A级!
9月30日上午,2020年度广州地区慈善组织透明度排行榜和分析报告在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主办的2020年度广州地区慈善组织透明度发布会上正式发布。
此次榜单一共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表示透明度得分占总分80%及以上,B级表示透明度得分占60%~79%,C级表示透明度得分占总分60%以下。而透明度榜单显示:在参与组织数量方面,2020年度,广州地区共有186家慈善组织参与透明度评价,比上一年增加44家;在平均得分方面,今年慈善组织得分为110.45分(满分为150分),得分率为73.63%,较2019年度的得分率(68.19%)明显提高;在透明度A等级慈善组织数量方面,今年有61家慈善组织获评A等级,占比逐年增加。
其中,2017年度至2020年度,共有10家慈善组织连续四年获评A等级,分别是: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从化区慈善会、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会、广州市白云区慈善会、广州市黄埔区慈善会、广州市乐善助学促进会、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广州市妇女儿童福利会、广州市伟博儿童福利基金会、广州市广益联合募捐发展中心。
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广州已连续四年发布慈善组织透明度排行榜单,从历年透明度的变化可以看到,透明度评价在推动慈善组织透明度建设中发挥着持续改进的作用和价值。而在今年,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还共同对《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作了修订,为不同类型慈善组织定制个性化指标同时,突出了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反馈,对慈善组织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一系列指标变化之下,2020年度广州地区慈善组织透明度依旧稳步提升。上述负责人分析道,这说明:广州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建设和公信力水平已迈上新的台阶。
要提升透明度,要做好这件事
但看到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广州慈善组织透明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020年度广州地区慈善组织透明度分析报告指出,2020年度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基础指标平均得分率较高,但进阶指标得分率均不足60%,主要体现在“社会互动反馈”的得分率较低,说明广州慈善组织与捐赠人、受益对象、社会公众等之间的互动和反馈机制还未有效建立,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对此,连续四年获得透明度A等级的慈善组织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分享了其在透明度方面的经验和心得。“所有捐赠财产都是捐赠人出于信任委托慈善组织管理和使用,所以公开透明是慈善组织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其秘书长葛晓红表示:“一方面,我们在成立时就提出‘诚信是民间慈善团体的生命’的理念,确立‘好事做好’的指导思想和‘依法办会、诚信办会、透明办会、节约办会’的办会原则,给捐赠人发了公开信:‘欢迎在任何时候,可以在事先不通知我们的情况下,前来查询、审核和指导,我们将提供全部资料和工作方便’;另一方面,我们每月坚持在官网公布财务报表、捐赠清单和资助款使用明细表等信息,每学期都将受助学生的成绩和来信寄给对口捐赠人,并在官网上选登,让捐赠人知道钱用在了什么地方和资助的效果。”
此外,葛晓红透露,在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现在4100多人的志愿者中,有很多是捐赠人,作为捐赠人,他们发动友人捐款和参加各个志愿者团队更有说服力。其中,筹募业务团队几乎都是由长期的捐赠人组成,他们每年都组织拜访感谢捐赠人,报告捐款的使用情况;参加组织各项慈善活动,如15届仲夏夜慈善音乐会、9届结善缘救病童义拍义卖慈善会等等;此外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形式,与志愿者、捐赠人交流互动,传播了慈善理念。”
而同样获评透明度A等级的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在社会互动反馈方面亦是颇具特点。其负责人透露,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上线了月捐项目,“我们希望透过每个月与捐赠人之间不同的互动,让他们不仅在善款上支持我们,更可以与我们有同步对残障群体生计状况改变的理解。”该负责人表示,透明度是月捐工作中尤其重要的一个点,“我们对于月捐人做到每周一报,每月公众号/微信群/邮箱都有善款数据披露,同时汇报善款支持的项目发展情况。此外,我们还有不定期的捐赠人线下活动,邀请大家直接参与到我们的项目中去。”
在该负责人看来,公益慈善远不止于单一的捐赠行为,而是一种一同创造更多可能性的过程。“很多时候,志愿者和捐赠人是重叠的,大家其实都希望以公益的形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恰好,我们在支持不同人群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推动大家和各行各业打交道,这个过程便产生了很多残障朋友与捐赠人互相结识的机会,并成为朋友,更有甚者,有的捐赠人或志愿者会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工作,成为我们的智囊团,并结合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观察,提出更多社会创新的思路,给我们的项目带来新的启发,我想,这可能就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公益。”该负责人说。
而在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看来,慈善组织与社会互动反馈不足,一定程度和广州当前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尚未有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绝大多数慈善组织没有直接发起和开展过面向社会公众的募捐活动,相应的捐赠人维护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实践经验也较为缺乏有关。他表示,一方面,广州市地区基金会可以更加积极地申请公开募捐资格,发挥基金会资源链接能力,带来更多面向社会公众的募捐活动;另一方面,广益联募等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可以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加强和广大慈善组织之间的协作,推动地区慈善组织和公众之间的互动;而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作为慈善行业组织,也可以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慈善组织与社会各方联结,形成更紧密的互动。
慈善立法专家陈舒则表示,慈善组织不仅要做好财务报告的公示,也要做好信息公开传播。她说,财务报告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但慈善组织希望汇集社会爱心,首先是要获得社会的信任,“这时候,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包括:‘你的慈善组织是在做什么’‘在你的表述中,你的慈善组织是在做什么’‘别人听到你的表述否,认为你是在做什么’,这三个形象加起来,才是慈善组织的完整形象。”陈舒说,“我们应当知道自己披露信息的目的是什么,接受监督当然很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让大家关注公益慈善,认可我们,积极参与我们的慈善活动,这才是目的,所以,我们也要往着这个方向努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通讯员:廖培金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一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