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募捐活动
【广州日报】为困境儿童徒步筹款的700个普通人:我们也能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
  • 所属项目:第六届乐步慈善健行 -> 媒体报道2023-03-091092

在大多数人印象里,“普通人”是一个相互分割、独立的网格。每个人都在追逐各自的生活和梦想。虽然人生的漫长跋涉里也会遇到教育、儿童、环保、城乡等宏大议题,但关心远方的乡村、帮助一个困难的孩子、温暖一个重症的家庭——似乎并不在普通人的能力范畴里。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又能给世界带来多大的价值?2023年3月4日,广州市增城区二龙山,约七百名不同领域、年龄不一的普通人在健步中找到答案的一部分——在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发起的第六届乐步慈善健行活动中,他们组成了182支徒步队伍,徒步前必须呼朋唤友,一起为困境儿童捐钱至少4500元,换取参加资格。

自2004年成立以来,恤孤助学会一直在做爱心二传手。这些年,他们募集善款,致力将社会爱心给到最需要的家庭,累计无偿资助困境学生逾3万名,救助重症病童超4千名,不断避免“贫困”的代际传播。善意无分大小,募集爱心是这场漫长公益行动里的重要一环,而乐步慈善健行则是恤孤助学会一个重要的筹款形式。

在传统观念里,向亲友募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讨钱’本就不易,更何况是为陌生人‘讨钱’”。不过,这群普通人最终筹得108万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当中大部分普通人的年薪。这约七百个普通人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大家愿意为一群陌生的孩子不遗余力“劝募”?记者特意采访了其中的部分人。

王操:我努力一下,拉一把,或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第六届乐步慈善健行活动,一支队伍(一般4人为一队)必须完成不少于4500元的筹款目标,才能获得参加的资格。

值得关注的是,在资助困境学子的行动中,恤孤助学会会对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4500元资助,分六个学期发放——等同于一支徒步队伍的筹款目标,这也意味着每一支队伍完成筹款目标时,就多一个困境学子在求学路上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对此,来自湛江徐闻的王操颇有感触。

两年前,他和卢树珍、梁金英组成“行爱者”队,大家都是曾经接受过恤孤助学会资助的学生,如今长大成人,虽然经济能力不强,但都希望尽己所能,为多一个困境学子获得支持而奔走劝募,“正是因为自己从困难的境地走过来,所以才知道,这份支持对孩子有多重要”。

“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家里并没有劳动力,经济条件很差,那时,恤孤助学会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开始资助我们。我印象中,自己到了高中还收到他们的支持。”

王操回忆道,在那些困难时刻,心里仿佛有一把火被点燃了,“你觉得一批人一直在盼着你在成长,你就一直要往前冲!”而王操也的确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远市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后自学考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做了老师,同时成为了恤孤助学会的志愿者。

这些年,他仍看到很多孩子在看不见的角落,比当初的自己更窘困,“我觉得从别人帮自己,到自己帮别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恤孤助学会有什么活动,我们也参与和行动,也想把更多资源带回给家乡的困难家庭。”

在他看来,人要一直关注身边的人,能有多大能力就去做多大的事,“这次徒步募捐,身边的人不理解,我也会不断解释,也会专门给大家说一句感谢,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拉一把,或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周玮光:从一个创意到一个风潮,只想让更多人参与慈善

3月4日上午九时,二龙山的乐步慈善健行起点人山人海,周玮光也在徒步队伍的人海中,享受着这份久违的热闹,并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和恤孤助学会之间的故事。在其讲述中,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本身有传媒行业工作的经历,业余爱好徒步,带着朋友参加了这次活动,为困境儿童筹了钱。

但除了这些“身份”,他还是恤孤助学会的长期志愿者,以及乐步慈善健行活动最早的策划者。在这些年,志愿者一直在恤孤助学会的公益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恤孤助学会也是一个开放平台,“当志愿者提出一些想法和创意,大家会进一步交流和沟通,了解是不是真的可以把美好的想法实现”。

周玮光告诉记者,“以前,内地很少会看到‘慈善+运动’,但我也看到,在慈善事业相对发达的地方,会通过几天几夜的徒步公益活动,号召爱心市民或企业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倡导公益理念,筹集善款,那时便启发了我们。”

在和恤孤助学会讨论后,周玮光的想法得到了肯定。但谁来组织策划?那时,依旧是周玮光和五六名志愿者临时搭建了乐步慈善健行工作团队,负责活动组织、路线规划、赞助对接等一系列工作,并一届届完善,直到现在,活动逐渐步入正轨,活动也从志愿者搭台变成专业团队接手。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个动态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互动和熟悉,而从最开始的两天一夜变成现在的大半天,是希望可以降低门槛,拓宽参与的广度,让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周玮光回忆道,“最开始,有的人会觉得‘我参加徒步,怎么还要事前去募捐’,大家不习惯,但这些年下来,从最开始一次活动才募到二十多万到现在募集一百多万,大家开始习惯(成为劝募者)了。”

事实证明,实际上,普通人行善也可以大大方方,毫不避讳,并以此为光荣。

钟玮斌:参与慈善不仅要热情,也要讲究理性和效率

行善光荣。在广州市天銮小区,参与公益慈善早已成为了小区业主生活的一部分。二龙山的乐步慈善健行活动现场,一支迎风飘扬、写着“天銮慈善”四个字的旗帜格外显眼。“天銮”是广州市天銮小区的简称,而“天銮慈善”则是小区众多业主一起自发组织参与慈善活动的小区标识,他们希望打造成为小区品牌,从而营造人人参与慈善的氛围。

而在此次活动,该小区居民一发动,便组建了18支队伍前来,阵容颇为壮观。“小区里,大家也经常开展公共活动,邻里之间组建了各种各样的功能群,其中一个就包括慈善活动。”钟玮斌是该小区的一名住户,也是小区慈善活动里的一名活跃业主,他告诉记者,“虽然大家是自发形成的社群,但在发起慈善行动时,我们会选择和专业的公益慈善组织联动”,所以,天銮小区也是恤孤助学会的长期支持者。

在传统的慈善观念中,爱心人士倾向于对受助对象的直接资助。这时,也导致了当下的不少人在参与慈善事业时,产生“为什么要‘捐给公益慈善组织’”的疑惑。值得关注的是,参与慈善事业既是彰显爱心,但同时,究其终极目标,应是给一个群体带来希望和改变。这时,慈善事业更需要规范和专业,而靠一腔热情远远不足以带来改变。

但社会的需求在哪里?如何精准地帮助学生?怎么合法合规募捐?在钟玮斌等小区业主看来,公益慈善组织的专业性可以回应以上问题。以恤孤助学会为例,志愿者会核对困境学生户口、家庭、收支和救助情况,与当地复核后确定资助名单,资助金分六个学期发放,定期组织回访,正是做好了“爱心二传手”的角色,为社会爱心搭建了一个可信任的平台。

“我们不少业主都有参与恤孤助学会的结对资助,看到还有许多学生除学费之外还面对其它经济压力,这时,资助可以有效缓解部分压力,帮助学生继续通过教育改变人生,大家能从更专业、精准的帮扶中感受到自己捐赠的切实意义,所以参与的业主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固定的合作模式。”钟玮斌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




☆ ☆   推荐募捐活动   ☆ ☆

    暂无推荐项目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0-87777268
广州市环市东路404号之三2楼(201-204房)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
网站ICP备案:粤ICP备09186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555号
网站设计:JZ·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