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1033号回访
得公益机构资助 骨瘤少年忍痛截肢
未来可能装假肢走路
新快报讯 14岁的赵源是兰州人,从他出生开始,“怪病”与他如影随形。虽然妈妈孔小英带他看过很多医生,但却无人能说清赵源的病因,也无法替他做任何治疗。去年12月,他们来到了广州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骨科主任李旭在研究了赵源的病情后,决定通过手术方法对其进行治疗,争取帮他尽快站起来,正常走路(详见新快报2016年12月15日A15报道)。
2016年12月14日,赵源接受第一次手术,李主任为他进行了髋关节的复位手术,手术非常成功。然而,在研究接下来的治疗方案时,李主任不得不告诉孔小英母子一个残酷的现实。
“医生告诉我们,因为肿瘤太大了,孩子的右腿基本上没有肌肉,保留下去也没有任何作用。建议我们做右小腿的截肢手术,未来可以戴假肢走路。”孔小英说,她思前想后,也跟儿子商量了很久,最终决定接受截肢。“只要以后能站起来走路,就算戴假肢也没有关系。”赵源忍着泪说。
出院休养一段时间后,她和儿子今年又回到南医三院,2017年3月27日,赵源接受第二次手术,此次手术截除了他右腿膝盖以下的部分。
手术后,赵源一直躺在床上,沉默地盯着天花板。“他说怕看到自己没有右腿的样子,不愿意坐起来。”孔小英说,儿子术后追问自己被切除的右腿去了哪里,“我们骗他说医生拿去研究了,他就很欣慰,说这样也好,研究透彻了,以后再有别的孩子得同样的病就能早点查出来早点治疗了。”
孔小英特别感谢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的资助,她告诉新快报记者,在本报刊出赵源的不幸遭遇后,该会工作人员便及时联络了她,并承诺赵源再次入院时,可以提供治疗费的资助。“前几天我们刚入院,恤孤会的工作人员就给我们送来了两万元的支票,还给赵源带来了书本和一些日用品,孩子本来做完手术一直有点闷闷不乐,那天才露出一点笑容。”
记者从院方了解到,由于赵源的情况特殊,医生会给他特制一个假肢,“按照他这个情况,不会少于万元。”李旭主任说,赵源的右腿整体的肌肉力量都比较弱,要想靠假肢站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新闻链接:新快报2017年4月7日A11:
http://epaper.xkb.com.cn/view/1071038